先繞過羅馬市區
茱蒂大致上介紹了一下路邊經過的古蹟
好像羅馬處處有古蹟ㄟ
羅馬競技場(義大利語:Colosseo,英語:Colosseum,又譯作罗马鬥獸场、羅馬大角鬥場、羅馬圓形競技場、科洛西姆或哥羅塞姆;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,拉丁語:Anfiteatro Flavio / Amphitheatrvm falvvm)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,建於公元72年-82年間,現僅存遺迹位於現今義大利羅馬市的中心。
競技場由維斯帕先(Vespasian)皇帝下令修建,在其兒子提圖斯(Titus)在位期間建成,下一位國王圖密善又曾修建它,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。
競技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(Nero)的「金宮」(拉丁語:Domus Aurea)原址之上。競技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,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,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。
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·卡西烏斯(Dio Cassius)的記載,競技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,宰殺了11,000隻牲畜。
競技場的名稱來源Colossus本來解作巨像,因為尼祿時期此處有一座他本人的巨像。
我們一路往競技場廣場走去
路邊就有神鬼戰士供人花錢合拍照
公元217年競技場遭雷擊引起大火,受到部分毀壞,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,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,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。
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,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,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,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。
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,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。
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聖地,並對其進行保護。約翰·保羅二世教宗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,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。
聽著地陪翻照片的解釋前後競技場的差異
競技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制 的筒形拱上,每層80個拱,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(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),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。看台逐層向後退,形成階梯式坡度。
每層的 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,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,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,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,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 在的區域,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。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,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,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。
在競技場旁的是君士坦丁凱旋門
比巴黎凱旋門小好多
位於羅馬競技場與帕拉蒂尼山之間。君士坦丁凱旋門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一世於312年10月28日的米里維橋戰役(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)中大獲全勝而建立的。君士坦丁凱旋門也是羅馬現存的凱旋門中最新的一座。
君士坦丁凱旋門高21公尺,寬25.7公尺,縱深7.4公尺。它擁有3個拱門,中央的拱門高11.5公尺,寬6.5公尺;兩側的拱門則高7.4公尺,寬3.4公尺。
拱門上方由磚塊所砌成,表面則有雕刻圖案。君士坦丁凱旋門主體是由幾根分開的圓柱及刻有銘文的頂樓所構成,設計類似位在古羅馬廣場的塞維魯凱旋門。而拱門的下半部則被認為是建築師參考更古老的紀念碑來設計的,也許是來自於哈德良皇帝時代。
我們用相機記錄了這圍環繞一圈的景象
因為君士坦丁凱旋門橫跨在凱旋大道(Via Triumphalis)上,所以當時羅馬皇帝在凱旋式時會從這條路進入羅馬。這條路線是從戰神廣場開始,穿過馬克西穆斯競技場(Circus Maximus),隨後沿著帕拉蒂尼山前進。
在通過君士坦丁凱旋門後,隊伍馬上在圓錐柱(Meta Sudans)左轉,沿着神聖大道(拉丁語:Via Sacra)到達古羅馬廣場並登上卡比托利歐山到達終點朱庇特神廟,途中也會穿過提圖斯凱旋門。
天氣有點熱
解散後自由時間
我躲到陰涼處去
一眼望遇去
就把競技場周圍的建築物收盡眼底
準備去下一站~